沉降常数
沉降常数(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也称为沉降系数,是用于测量大分子在离心法中沉降速度的量度。其计算公式为:
\\[ s = \\frac{v}{\\omega \\cdot r} \\]
其中:
\\( s \\) 是沉降系数;
\\( \\omega \\) 是离心转子的角速度(弧度/秒);
\\( r \\) 是到旋转中心的距离;
\\( v \\) 是沉降速度。
沉降系数通常以每单位重力的沉降时间来表示,并且其值通常在 \\(1 \\sim 500 \\times 10^{-13}\\) 秒的范围内。10这个因子被称作沉降单位(s),即 \\(1s = 10^4\\) 秒。例如,血红蛋白的沉降系数约为 \\(4 \\times 10^{-13}\\) 秒或 \\(4s\\)。
沉降系数受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通常换算成在20℃纯水中的数值,并进一步算出分子间无作用力和浓度为零时的外插值。这个参数反映了生物大分子的沉降特征和结构,对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自身聚合状态、均一性以及大分子复合物的装配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沉降常数与超离心沉降常数(S)不同,后者通常用于描述原核和真核细胞的核糖体及其亚基的大小。例如,大肠杆菌核糖体的沉降常数为70S,由50S和30S两个大小亚基组成;而哺乳动物核糖体大亚基的沉降常数为80S。
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
沉降常数如何影响生物大分子的沉降特征?
沉降系数与超离心沉降常数有何区别?
如何测量大分子在离心法中的沉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