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对春节有哪些记忆和疑惑

对春节有哪些记忆和疑惑

对春节有哪些记忆和疑惑

你有哪些关于过去春节记忆?

在我六几年的记忆里,有一次春节特别让我印象深刻。那时候,我的妈妈生病了,所以她没能给我做好新衣。因为怕被别人笑话,我整个春节期间几乎都没有离开家门。(如果妈妈帮我做好了新衣,我可能会出门炫耀一番)

关于春节的记忆,你有什么闹心事?

对于那些在外创业并定居的小夫妻们来说,春节最让人头疼的事情莫过于是去公婆家还是回娘家过年。这个问题常常让夫妻俩为之争吵不休。要是选错了,很可能得面对亲朋好友的非议和嘲笑。人们总是对于家庭关系有种深深执念(毕竟那是“家和万事兴”嘛)。但是,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对或错,毕竟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开心(其中一方或双方打算回娘家过年可能是由于回娘家过年的潜力和优势会相对更大一些)。

【春节的难忘记忆作文】作业帮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穿上新衣、看春晚、放鞭炮等等,但是最难忘的还是放鞭炮的那一刻。春节的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在外面放鞭炮。我们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鞭炮,有那种炸得声响巨大的“地雷”,还有一直冲天而起的“窜天”。(想想现在过年退鞭炮的时候是如此的宏伟,可是落地什么都没有)

为什么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你对过年有什么不一样的记忆?

关于年味淡薄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首先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过年的期望也相应提高了。以前,年货就是一包包的面粉和米,现在却是各种各样的美食。其次,现在过年已经不再是孩子们期待的“红包大战”了。更年期之后,我们就不再期待红包了。(虽然放烟花和鞭炮所花费的钱也能买到不少很精致的红包了,但孩子们更期待得到的是实物。)最后,气候以及环境的改变,比如说今年冬天不像过去那么冷,大年三十的晚上也不再那么多烟花爆竹……(恐怕很多人现在会迫不及待地追求更好的舒适度和温度来应对气候变化)

你对儿时过年的记忆有多少?

对我而言,最深刻的春节记忆要数我8岁那年的过年了。1951年,当时我刚满8岁,家住在松花江北,万庆村。这一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正在奋发向前,抗美援朝刚开始,整个社会充满着朝气蓬勃的氛围。尽管周围的大环境很是艰苦,但是我们孩子们对于过年依然寄予了非常高的期待。当时的过年,大人们忙着做年货,我们小孩子却开始讨论玩鞭炮的计划。(从那时起鞭炮就成了春节最需要的资源之一)

你在春节期间有哪些记忆?你有哪些感触想分享?

对于我来说,过春节不仅仅是穿新衣、吃美食,还包括竖灯笼杆和挂灯笼。每年除夕的早晨,父母会早早地叫醒我们,然后我们换上新衣新鞋,一起竖起高高的灯笼杆,挂上美丽的灯笼,贴上寓意吉祥的对联,并且在院子里扯起小彩旗。这些节日的准备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更能增加过节的氛围。(如果用数据来加以支撑,每年春节期间灯笼销售数量必定是居高不下的)

对于春节的感性认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亲情的浓厚。在外工作的人们都会选择回家与家人共度这个特殊的时刻,并且通过一系列传统习俗如贴春联、吃年夜饭、包饺子等来表达自己对家庭的依恋之情。(要说这些习俗现在恐怕靠谱的只有年夜饭和包饺子了)

你记忆中的春节和现在的春节有什么不同?春节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不可否认,现在的春节相比于过去确实变得淡薄了许多。首先是人们对于春节的感受变淡了。过去,春节是一个神秘而又令人期待的时刻,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可以收到许多礼物,而大人们则忙着准备各种庆祝活动。而现在,人们常常用春节作为放松的时机,或者是出去旅行,或者是宅在家里看电视剧,我们逐渐失去了对春节的那份特殊情感。(也许这就是人们对现状不满的社会心理的缩影)其次是风俗的变淡了。很多传统习俗,比如放鞭炮、舞狮子、参加灯会等等,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虽然鞭炮的销量还是相当可观)

小时候的春节是什么样子的你还记得吗?

回忆起小时候的春节,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望眼欲穿的等待的时光。儿时的新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是家人一年中最殷切的期盼。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总期盼能穿上一身新衣服,收到一些简单而温馨的新年礼物,与成群的玩伴一起放炮,过年的场面简直就像军队“放炮集合令”一样。

你儿时记忆中的春节是怎样的?现在又是怎样的呢?

说起过春节这个话题,我就不由得想起了我小时候过春节的情景。小时候,我总是充满期待地盼着春节的到来。因为过年,我们可以放鞭炮,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疯狂玩耍。可是现在的春节,我觉得有点失去了过去的乐趣。大家不再关心放鞭炮,而是追逐更为现代化的乐趣。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春节对我而言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样子,而是更倾向于平淡而宁静的一段时光。